區域內優質資源均衡、學生課業負擔輕、教育教學質量高、群眾社會滿意度高……這是人民群眾所期盼的教育新生態。山東濰坊,一座擁有920多萬人口、近120萬中小學生的教育大市,這種教育新生態正日益生動地呈現在人們的面前。
“濰坊這幾年教育生態的改變,得益于我們長期堅持問題導向,沿著管、辦、評分離的路子,用綜合改革這個妙方,突出體制機制創新,點面結合、配套聯動,久久為功。”濰坊市副市長王桂英說。
改革從政府做起
“濰坊的教育改革,是從政府部門自身改革開始的,核心是下放辦學自主權。”濰坊市教育局局長徐友禮直言。
早在2009年,濰坊就作為全國三個試點市之一,率先進行中小學教師職稱改革試點。改革的突出特點是下放教師職稱評聘權力,人社、教育部門只管原則、管程序、管結果備案,“學校的事學校說了算,教師的事教師商量著辦”,建立起“憑業績論英雄”的評聘機制,教師主動研究教學、爭當班主任蔚然成風。
在干部管理上,濰坊市賦予校長“組閣權”,校長對副校長提名,教育部門黨委考察聘任;在教師管理方面,學校擁有教師的自主聘任權和績效分配權,實行優教優酬,從根本上調動起教師工作積極性。今年全市有4006名優秀教師實現了跨校交流;在招生工作上,學校擁有自主錄取權。
把學校應有的權力都賦予學校,但不是放了不管。濰坊教育部門通過目標管理、項目管理、底線管理、清單管理等,把依法管理貫穿于全過程,該管的管住。簡政放權、放管結合,讓權力各歸其位、各負其責,調動起了政府、學校、社會、教師、學生各方面的積極性。目前,校長職級制、中考改革等已在青島、威海、煙臺等7個地市推開。
“評價”與“參與”:讓社會廣泛參與
從現代教育治理結構看,沒有社會廣泛的參與,不開門辦學、教育辦不好。濰坊市建立四項核心制度,讓利益相關者參與進來。
建立起制度聽證機制、效能評估機制和問題矯正、反饋機制。濰坊各中小學已經分別建立起班級、年級和校級三級家長委員會。全市共有校級家委會1239個,校級家委會成員15460人,班級家委會成員148680人,充分行使對學校辦學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
在全國率先成立教育惠民服務中心。2008年,濰坊市教育部門整合7個科室、3個直屬單位的相關服務職能,集中設立學生資助、社會培訓、家庭教育等8個分中心,實行“前店后場”的工作模式,全天候接受群眾咨詢投訴,對群眾的教育需求實行一站式辦理服務。
從2008年開始,濰坊市政府委托市社情民意調查中心每年開展一次教育滿意度調查,調查結果作為對縣市區黨委政府科學發展綜合考核的系數。市、縣教育部門建立起對學生家長的滿意度調查制度,調查內容分為“對子女就學學校辦學總體狀況、班主任、任課教師、生活服務以及健康成長”等5個維度,結果作為學校年度考核系數,與校長職級、教師業績考核掛鉤。
用滿意度代替過去的升學率,促使學校面向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健康成長的所有方面。在山東省對地市科學發展考核滿意度調查中,濰坊市人民群眾對中小學教育的滿意度連續6年位居全市各行業首位。
讓專家辦學治校
政府部門權力下放了,學校如何接好權、用好權?
濰坊市從2004年開始推行校長職級制,中小學去行政化,到目前已建立起從校長后備人才、校長遴選、職級評定、績效薪酬、校長退出,到學校黨組織的建設,以及縣級教育行政部門領導班子成員組成、任職資格等一整套制度,把黨管干部、黨管人才與遵循教育規律有機結合起來,解決了誰來當校長、如何選校長、怎么管校長等關鍵問題,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專家辦學制度體系。
同時,學校自主辦學不是“獨立王國”,校長負責制不是校長“一言堂”。給了權力不能亂用,必須建立健全學校內部治理體系。
濰坊出臺辦學理事會運行規程,每所學校都組建起由所在地社區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家長代表、教師代表組成的辦學理事會,學校的辦學章程、年度計劃、教師考核聘任方案、經費預算等,都要經過辦學理事會的審議。通過這些制度,規范權力運行,把決策過程作為民主協商、凝聚共識、鼓舞干勁的過程。
在濰坊,專家辦學、自主辦學讓廣大中小學呈現出“尊重規律、各具特色、千姿百態、異彩紛呈”的良好局面。全市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在山東省教育廳4次監測中均為全省最低,中小學生科技大賽獲獎數量已連續10年位居全省第一;90%以上的中小學開發的校本課程達到10門以上,中小學“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改革已經遍及城鄉;藝術節、體育節、科技節、學生社團等已成為每所學校必設項目,小發明、小論文、小創造活動方興未艾。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甘肅秦隴技工學校|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甘肅軌道|甘肅技校|甘肅職校|甘肅培訓|蘭州地鐵|蘭州技校|蘭州職校|蘭州培訓|蘭州鐵道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甘肅地鐵專業|蘭州鐵路 軌道|蘭州鐵路乘務|蘭州軌道交通|蘭州乘務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學校|高薪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