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布局:類型而非層次
在很多發達國家,職業教育并非教育的“最低端” 層次,而是教育的一種重要類型,是與國民經濟發展匹配度更高、更多學生愿意加入的一種“實用”教育類型。例如:不久前,筆者參加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中藥技能大賽”,擔任監督員工作。在中藥性狀鑒別、中藥真偽鑒別、中藥調劑及中藥炮制 4 項比賽中,高職學生嫻熟的職業技能令人震撼。來自各地中醫院藥劑科的專家表示:“中高職學生技能純熟,但目前醫院藥劑科更多接受的是技能并不熟練的本科生、碩士生甚至博士生。”這反映出中國當前“學歷至上”的用人觀及高等教育“理論強化、技能弱化”的現狀。“中國制造 2025 目標”的實現需要匹配高端、精細、規模的職業教育,而其中最現實的問題就是提升高等職業教育的層次,使其成為中、高、本、碩、博貫通式、一體化的教育類型。
教育思維:平等而非霸權
“互聯網 +”不僅僅是技術變革,更是一場思維變革。互聯網思維顛覆了傳統思維,強調用戶思維、簡約思維、 極致思維、迭代思維、流量思維、社會化思維、大數據思維、平臺思維和跨界思維。其中,“用戶思維”是核心, 它對于高等職業教育提出全新的挑戰:教育對象再也不是被動接受的對象,而是整個知識傳播的中心。教育需 要以“學生”為核心進行教育體系的重新設置。以傳統教師為主體的知識霸權觀念被顛覆,普遍化、中立化、分科化、累積性的知識觀受到挑戰。未來知識觀將呈現境域化、價值化、綜合化、批判性的特征。這些特征帶給職業教育的轉型課題至少有四個:第一,境域設計。傳統的理論化教學、普遍化技能知識需要向崗位化知識轉型。第二,社交分享。傳統課堂空間將向社交媒體空間轉型,24 小時社交媒體的在線分享將成為常態課堂。在網絡平臺上,教師不再是權威與霸權形象,與學生是平等交流關系。第三,內外融合。借鑒德國雙元制教育方式,將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融合,縮減傳統課堂比例,將傳
統課堂拓展為企業課堂,將傳統校園管理模式轉型為企業管理模式。第四,開放快樂。將傳統的灌輸式教育轉型為探討式教育,最終過渡到團隊整體塑造式教育,營造開放快樂的教育氛圍。
教育對象:互聯網一代—“97 后”
“互聯網 +”時代,學生就是教育的“用戶”。雖然高等職業教育有自己的職業規律與規則,不能盲從“用戶需求”。但在信息海量的時代,如果教育固守教師主體地位,那么課堂將普遍面臨著“低頭族”現象,失去吸引力。以 “用戶”為中心的教育觀念轉變并非一味迎合“學生”心理,而是從“學生”心理出發,挖掘適應新教育對象的創新 教育內容與方式。2015 年的大學新生普遍為 1997 年生人。 1997 年是中國互聯網普及元年,即未來的職業教育對象是典型的互聯網一代,他們具備上述的所有互聯網思維, 加之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又為“97 后”打上了粉絲思維、 焦點思維、第一思維、碎片化思維、快一步思維等移動互聯網思維標簽。這些思維方式決定著“97 后”對教師的“偶像”要求,對知識碎片化學習期待,對知識獲取快捷性期待,對知識簡約性期待等。以粉絲心理來分析,學生對教師的期待已不只是知識與技能的獲取,他們對教師的要求更加多元與復雜,包括形象要求、人格魅力期待、社交分享、情感訴求等。過去教師普遍擅長 45 分鐘的“滿堂灌”,將龐大的知識體系與技能體系用較為復雜方式傳遞給學生。而崇尚簡約化與娛樂化形式的“97后”,他們更期待在故事中獲取知識、在簡約中收獲深刻。如何把 45 分鐘的教學凝練成簡單的“焦點”?這就需要高等職業教育工作者既要用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思維武裝自己,又要研究“97 后”群體的需求,還要從需求出發用娛樂化方式引領“97 后”技能與素養的雙重提升。
教育領域:“互聯網 +”傳統
2015 年 7 月 6 日,《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 +”行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為《意見》)發布。“互聯網 +”從概念提出到正式進入具體落實階段,明確了重點發展的11 個領域 :創業創新、協同制造、現代農業、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務、高效物流、電子商務、便捷交通、綠色生態、人工智能。《意見》指出:到 2025 年,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的“互聯網 +”產業生態體系基本完善,“互聯網 +”新經濟形態初步形成。這一新經濟形態將直接決定一段時期內高等教育的產業面向、就業領域,
而產業面向、就業領域則是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的直接決定力。打開《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專業設置集中于農林牧漁業、資源環境與安全、能源動力、土木建筑與水利、裝備制造、材料、生物與化工、輕工紡織等十九大類。“互聯網 +”對高職教育領域即高職專業設置、課程設置、課程內容等提出了新要求:十九大類是傳統教育領域,需拓展“互聯網 +”內容。例如:旅游大類中旅游管理、導游、旅行社經營管理、酒店管理、休閑服務與管理、餐飲管理等專業需顛覆傳統行業標準,在線管理是教育新領域;新聞傳播大類未來不僅要面向廣播電視、傳統互聯網領域,而且“互聯網 +”行動涉及的 11 個領域都需要網絡傳播方面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網絡編輯、網絡運營、網絡資源管理等成為“互聯網 +”時代的必需人才。
教育目標:精英而非平庸
長期以來,中國高等教育形成了這樣的觀念:普通高等教育高人一等,是精英式教育,社會普遍認可,考生及家長趨之若鶩;高等職業教育低人一等,是平庸式教育, 培養社會藍領,考生和家長僅因為成績不及,被迫選擇。 以北京高招錄取為例,高職統招在提前批、一本、二本、 三本后錄取,僅按考生語、數、外三門成績錄取。近年來,三門成績總分錄取線僅為 150 分,即考生每門僅需 50 分就能進入高等職業院校學習。2015 年,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在招生咨詢中接待了一名特殊的考生:高考時這名考生放棄了文綜考試,僅考語數外三門,成績達 330 分,直奔理想高職專業新聞采編與制作(網絡編輯)。用她的話說:“與其上一個不理想的二本專業,不如選一個動手能力強、實用的高職專業。”事實上,她選擇的專業建立了 13 年,伴隨著中國互聯網發展的黃金歲月,已經培養了中國互聯網的一批精英,每年年初畢業生即被互聯網公司搶先預訂。由此可見,高職教育不是低端教育,低分不代表低能,低分學生也能成為專門領域的技能型精英;倘若高職教育夠面向非低分學生,一大批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將為“中國制造 2025”注入更強勁的血液與動力;“97 后”是互聯網一代,他們對于未來的選擇更具個性化和自主性,教育實用化而非功利化的思維已經在他們的思維中生根發芽。隨著中國“互聯網 +”時代的到來,職業教育或許會成為一種新教育選擇的潮流。總之,在“中國制造 2025”和“互
聯網 +”主題下,政府、教育主管部門、社會、家長、考生、高職院校及教師都要明確:高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是兩大相對獨立的平等教育類型,它們都可以塑造精英。
永恒主題:“全人”而非“匠人”
高等職業教育塑造的精英超越傳統意義上的“匠人”。據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弗蘭克?利維(Frank Levy)和理查德?默男蓋爾(Richard Murnane)的 2014 年研究報告《與機器人共舞》(Dancing with Robots )指出:工作分為信息處理、解決彈性問題、彈性手工、非彈性手工、非彈性認知五大類型。研究發現:過去半個世紀(1960 年 -2009 年),前三類工作需求不斷上升,后兩類工作則在快速消失。“人類心智的優勢在于彈性,能處理、整合不同的信息并作出判斷”“未來社會,決策重于執行”。[1]“互聯網 +”時代更加強調技能型人才的綜合素質,未來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不是簡單的技能型 “藍領”,而是具備“關鍵能力”的“銀領”。正如臺灣 職業教育強調的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專門花瓣 + 通識花蕊 = 全人。這是高等職業教育永恒不變的主題。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高職 中國 互聯網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甘肅軌道|甘肅技校|甘肅職校|甘肅培訓|蘭州地鐵|蘭州技校|蘭州職校|蘭州培訓|蘭州鐵道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甘肅地鐵專業|蘭州鐵路 軌道|蘭州鐵路乘務|蘭州軌道交通|蘭州乘務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學校|高薪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