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年來職教改革發展厚植了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國計民生的基礎
1。人力資本積累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本錢,而它的基礎是國民文化教育的普及。改革開放的前30年,到2011年,我國實現了民族歷史上第一次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而最近這五年,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協同發展,使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率成功跨越了85%這一升級版門檻,也使高等教育毛升學率直追40%目標,逼近深度大眾化水平。從而為2020年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奠定了人力資本積累的基礎。
2。從人力資本積累到人力資本再開發是要經歷結構性調整的。由于這五年來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的實際招生比(普:職)持續保持在大體相當的水平,從而使我國新增勞動力走上職業崗位時大部分已擁有專業訓練后的一技之長,(每年1000萬人)獲得了正如NESCO所指出的人的社會化的第二本護照,大大加快了我國人力資本開發速度。(屬第三本護照的創新創業教育我國正處于加速發力階段。)
3。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這五年來職業教育堅持了“促進公平”的價值導向,主要采取了兩大有效舉措:一是職業學校布局堅持引導導向中西部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二是探索和完善職業學生經費資助體系,建立了國家財政免學費和助學金為主,校企合作社會支持為輔的政策體系。使92%以上中職學生享受免學費待遇。中職教育實際上已成為普惠性教育,高職教育也成為改善民生的重要引擎。2010-2013,850萬個家庭有了第一代大學生。
4。就業是民生之本。職業教育以服務為宗旨,就業是它又一個重要的價值導向,能否通過專業教育讓人民群眾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已成為檢驗教育的重要標準。五年來,中高職畢業生一直保持在高位的就業率,這就是向人民交出的一份答卷。
二、五年來職業教育走向現代化的主攻方向——構建現代職教體系已取得可喜的成效
1。國民教育體系已打破天花板障礙。大專層次的3+3、3+2、五年一貫制和本科層次的3+4、5+2等中高職銜接的多樣化新學制不斷出現,使“體現終身教育理念”的改革目標率先在國民教育體系內部實現。
2。通過主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帶動體系改革建設,形成了學校教育與短期培訓并舉、全日制與非全日制并重的新格局。構建人才立交橋初現框架。
3。根據《規劃綱要》的建議,我國逐步建立中高職學生技能大賽制度,對我國技術技能型精英人才的早期發現、選拔和培養具有重要意義,是勞動預備制度與職業學校教育制度結合的產物,(2014年1萬人決賽,基層500萬人參與比賽),是構建現代職教體系的一種創新發展。
4?,F代職教體系的體制機制在改革開放中同步探索,使體系建設呈現較高的綜合性和整體性。一是辦學體制呈現更大的開放性,呈現校企合作辦學、集團化辦學、城鄉和區域間合作辦學、國際化辦學、公辦民辦共同辦學等多種辦學形式。二是人才培養體制更加開放,形成五對接的培養體制,《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對此做了新的總結肯定。三是管理體制愈加開放,宏觀上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微觀上向現代學校制度推進、校內治理結構中探索董事會、理事會制度。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1。職業教育社會吸引力不足的問題雖然有所緩解,但在各地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且會較長時間對職教發展產生影響。
2。職業教育辦學方式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脫離實際的問題,削弱了職教的影響力和戰略地位,例如在以下兩個方面反映出來:一是需要多部門合作,但目前機制體制不順暢的領域,如新生代農民工融入現代職業社會的職業能力提升問題,往往因體制困難而退縮了。二是需要學校對傳統教學和管理付出較大成本的改革領域,如非全日制學歷教育成為新常態問題。
四、關于后五年決勝期攻堅建議
根據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關于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中涉及到教育的重要闡述:
1。為了確保2020年基本實現包括職業教育在內的教育現代化,要盡快出臺引領全國實施的可操作的現代化路線圖、時間表。具體地講:一是要有標準;二是要有分階段推動計劃;三是要有支撐全面發展的項目、工程平臺和政策措施;四是要有動態監測和動態調整方法;五是要有評估驗收和公告制度。
2。十三五規劃中關于“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明顯增加”這一要求是對教育規劃綱要總目標中另一個目標即“基本建成學習型社會”的具體化和可操作化,它需要在跨部門(如教育部與人社部、工信部及其他產業部門)、跨類別教育(如職教與基教、高教)間建立共同而又有區別的責任分擔制度,希望職業教育界主動參與、合作建立行動計劃,在有所作為中進一步確立戰略地位。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職業教育 周稽裘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甘肅軌道|甘肅技校|甘肅職校|甘肅培訓|蘭州地鐵|蘭州技校|蘭州職校|蘭州培訓|蘭州鐵道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甘肅地鐵專業|蘭州鐵路 軌道|蘭州鐵路乘務|蘭州軌道交通|蘭州乘務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學校|高薪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