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貴港市覃塘區是全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先進地區,本報2012年曾報道覃塘區推進辦學條件均衡、師資均衡、教學均衡的經驗,引發了讀者關注。如今,覃塘區積極響應,重鑄鄉村學校尊嚴,使眾多鄉村學校重新煥發勃勃生機,讓鄉村師生過上了體面而有尊嚴的教育生活。
從著力實現“條件均衡”到重點關注“人”,覃塘區這3年做了什么,發生了哪些改變?
時隔3年,重返廣西貴港市覃塘區,采訪相近的主題,到底有無必要?剛到貴港市,覃塘區教育局局長曾偉杰似乎看出了記者的疑惑,這位教師出身、當過多年校長的樸實漢子,二話不說,拉上記者,開始了一天的下鄉之旅。
盡管已是11月底,但廣西仍然如春天一般溫暖,滿眼綠色,充滿生機。同樣生機勃勃的還有一所所各具特色的鄉村學校和面帶微笑的鄉村師生。在記者走訪的7所學校里,學生們或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上課、練習書法、繪畫,或在干凈整潔的操場上進行各種民族體育活動,或在勞動基地鋤草、施肥,即使在偏遠的農村初中,學生們也有屬于自己的社團活動。
在許多地方,鄉村學校日益蕭條是不爭的事實,為何覃塘區的鄉村學校卻能越辦越好,并且辦得美麗而有活力?說到底,是因為他們的目光從來沒有離開人,沒有離開鄉村,沒有離開鄉村文化。
“造個窩,做個媒,給菜地”
“初冬,外面下著小雨,兩位特崗教師在漏雨的瓦房里做晚飯,宿舍窗戶簡單地用報紙糊著,風呼呼地吹……兩人都是剛畢業的女大學生,她們的父母如果知道了,怎么會忍心和放心!”2012年,曾偉杰出任覃塘區教育局局長,回憶起上任伊始在一所鄉村學校看到的情形,他至今仍難掩愧疚之情。
不僅是新來的教師,扎根已久的教師也沒有安身之處。在覃塘區南部的大嶺鄉新濟小學,當時只有一幢孤零零的教學樓,大部分教師的住所離學校都比較遠,路況不好,能在學校有個宿舍是每一位教師期盼的事。
“盡管已經開始落實國家保障性安居住房政策,但當時覃塘區教師公租房僅有40套,缺口2400多套,給教師穩定工作帶來極大的困難。”算賬后的曾偉杰沒有被困難嚇倒,心中的目標反而更加清晰:一定要給教師造個窩、安個家。
為此,曾偉杰多次到貴港市和覃塘區的國土、安監、消防、住建委等有關部門提出訴求,說明解決教師住房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最終獲得了上級部門的支持。但到了建設環節,卻因土地歸屬問題無法與村委會達成一致,有些公租房準備建造時卻一度無法開工。于是,曾偉杰帶著相關科室工作人員走家串戶,多次與村民、村委們談教育,談公租房建設對于教師安心從教的意義,終于獲得了老百姓的支持,此后出現的“硬骨頭”也都被啃了下來。2014年12月,新濟小學教師高高興興地住進了嶄新的公租房,不再為路途奔波而辛勞。
新濟小學只是覃塘區鄉村學校近年來變化發展的一個縮影。2012年至2015年,覃塘區共建成教師公租房、周轉宿舍2422套,涉及全區10個鄉鎮138所學校145個單體工程。
“2016年,覃塘區已向市住建委申請722套保障性安居房。隨著這些工程的落實,全區教師的住宿問題將基本解決。”曾偉杰的一塊心病落地了。
覃塘區越來越多的教師住進了公租房、周轉房后,生活條件以及待遇也逐步改善:所有中小學在編在崗教職工按人均每月300元標準落實鄉鎮工作補助;在偏遠艱苦地區農村學校任教的教師分類給予每人每月200元-400元的生活補助;小學教學點分兩個檔次補助標準發放教學點教師生活補助,第一檔次每人每月250元,第二檔次每人每月200元。
教師待遇提高、居有其所后,覃塘區教育局還當起了“媒人”,給身處偏遠鄉村學校的未婚教師搭平臺、牽紅線,多次組織未婚女教師進軍營聯誼,組織全體未婚教師參加全區“因荷有偶”聯誼活動,幫助未婚教師解決終身大事。而變成新房的周轉房或公租房,區教育局免費統一配備“四件套”:書桌、椅子、書柜和床。在覃塘區的不少學校,還有一項“標配”:教師在校園里每人分得一小塊菜地,課余時間可以種青菜,自給自足。
“我們之所以重視教師‘安教’,想盡辦法解決教師的后顧之憂,是因為我們有一個樸素的愿望:讓鄉村教師能夠體面而有尊嚴地從教。”曾偉杰動情地說。
“進家門,拉家常,談教育”
今年9月,覃塘區蒙公鄉高占小學教師陳彩仙每走進一個學生的家,都會忍不住流淚,看著學生稚嫩的臉龐,還有那一雙雙黝黑的小手,心疼學生的同時,陳彩仙在心里默念:一定要擔起“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責任,多給予學生關心和關愛,決不讓學生因家庭問題而輟學、厭學。
陳彩仙是覃塘區近兩年來走進學生家庭的眾多教師中的一員。為了加強學校與學生家庭的聯系,增進教師與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和理解,共同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形成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合力,從2014年春季學期起,覃塘區教育系統開展“千名教師進家門、拉家常、談教育大家訪”活動,通過家庭、社會平臺,讓全社會參與教育管理,從而構建學校、社會、家庭共同參與的立體教育模式。
活動開展至今,覃塘區有近5000名教師參與“大家訪”,足跡踏遍10個鄉鎮145個行政村,家訪學生人數5萬名以上,結對子幫扶家庭經濟困難學生859名,落實幫扶資金13.05萬元和扶貧助學資金5178萬元,每年有1.7萬名左右的家庭困難寄宿生受惠。
“留守兒童逐年增多,凸顯許多社會問題,學生無人監管屢見不鮮,另外貧困生、單親家庭也不在少數,家庭關愛的缺失影響著學生的成長。”覃塘鎮姚山小學教師李懷蓮在偏遠鄉村進行家訪時,除了關注學生的教育,對學生進行生活、學習的關心外,還帶去了愛心企業為每個困難家庭學生準備的2000元救助金。
“教育的問題不能僅靠電話或者短信解決,好教育需要面對面交流。我們用心做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在覃塘受教育這幾年,能夠打好影響一輩子的基礎。”在曾偉杰看來,“大家訪”活動對年輕教師的成長也大有幫助,“年輕教師學會了拉家常,在與家長的交流中豐富了閱歷,并在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后,更好地改進教學。”
“十個一,縮距離,同成長”
近年來,覃塘區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一直保持在96.43%以上,除了通過“大家訪”活動,讓教師把學生“喊回學校”外,更重要的是把“音體美和活動”作為避免學生輟學的一大法寶。
對于音體美課程來說,缺少專業對口的教師是全國鄉村學校普遍面臨和長期面對的困難。但覃塘區不等不靠,根據本地實際,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走教巡教”制度:從城區學校選派美術、音樂、體育等緊缺學科支教教師12名、走教教師24名到邊遠鄉村學校施教;自2014年秋季學期起,根據全區農村小學點多面廣、村小教師學科結構不合理,音樂、美術、體育等科目教師數量不足的實際,推行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巡教,并制訂出臺詳細方案,由各鄉鎮學區抽調本鄉鎮初中、小學名師、骨干教師組成相關學科巡教小組,定期到村小開展大課堂授課。
覃塘區教育局教師工作負責人告訴記者,2015年秋季學期,全區共安排巡教人員183人,確保小學課程開齊開足,有效地保證了師資的均衡。
師資問題解決后,為了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給學生搭建展示自我、表現自我、實現自我的平臺,覃塘區開展了“十個一”校園才藝表演活動,每個學生根據個人喜好參加講一個故事、背誦一首詩、唱一首歌、跳一支舞、奏一首樂曲、制作一個手工作品、繪一幅畫、寫一副字、拍攝一處美景、表演一項體育技巧等活動。
每年,覃塘區157所學校近5000名教師參與指導和組織工作,8萬多名學生分別參加其中一項以上活動,做到“校校有活動,人人都參與”。
有了教師的鼓勵與指導,學生的變化顯而易見。記者走訪三里鎮中心小學時,五年級學生阮鈺就落落大方地秀起了自己的毛筆字。她的班主任在一旁興奮地說:“對于內向的阮鈺來說,以前要讓她表演一個才藝,比登天還難,更別說要在這么多人面前表演了。她能有今天的變化,要歸功于‘十個一’活動,這一活動讓像阮鈺這樣的鄉村學生施展了自己的才華,培養了自身的氣質,縮小了與城里孩子的差距。”
對于自家孩子的變化,三里鎮中心小學家長閉秋菊看在眼里喜在心底:“孩子在參與活動中展現了才華,增強了自信,學會了合作,還提高了素質和修養,為孩子以后追逐夢想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樹文化,建基地,留味道”
一個午后,記者走進了覃塘區蒙公鄉民族初級中學的校園。在偌大的操場上,跳竹竿舞、跑板鞋、拋繡球等壯族傳統體育活動依次進行,學生們的歡聲笑語回蕩在校園。
“我每天都抽空參加板鞋、竹竿舞等傳統壯族體育活動,在活動中追尋壯族先民的足跡,領略壯族文化精華。我為自己身為壯族人感到驕傲!”九年級學生黃鈺嬋自豪地對記者說。
當越來越多的“老物件”在鄉村凋零的時候,覃塘區學校卻將傳統壯族民俗、壯族藝術、壯族文化引入校園,將壯族語言、壯族文化、壯族體育引入課堂,帶領學生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走進蒙公初中的“那文化館”,水碾、龍骨水車、土紡紗機、石磨、籮具、衣飾……46個種類361件展品,琳瑯滿目,置身其中,古老的壯族農耕文化撲面而來。
蒙公初中校長陸國敏介紹說:“學校不遺余力推進壯文知識普及和壯語言應用,讓傳統壯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時代中得以不斷傳承和發展。更重要的是,我們在學校留住了鄉村和民族的氣息,讓學生知道自己的根在何處。”
不僅讓學生走近展品,農耕文化也走進了覃塘區學校,學生在校就能親身體驗先輩文明。蒙公鄉高占小學是一所只有100多名學生、12名教師的鄉村學校,這所學校有粉刷雪白的教學樓、宿舍樓,更開辟了一個種植園,建了一個小小的動物園。
記者下午3點多來到這所村小的時候,正值課間,學生們三五一群,徜徉于植物園間,不時感嘆茄子開花了,西紅柿結果了,哪些作物該施肥了……該校每個班級都分有一塊小小的“自留地”,從開墾、施肥、播種、護理等,全部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主完成。而在動物園里,學生們正在觀察小鳥和兔子,一個低年級小姑娘因為個子低,竟然一下子跳到一個高個子同學的背上,認真觀察兔子進食,引得圍觀的同學一陣大笑。
站在一旁的曾偉杰,看著學生天真爛漫的舉動,他也開心地笑了。“鄉村學校要有鄉村的味道和氣息,我們就是培養孩子對土地、對莊稼、對農村的感情。”曾偉杰說,當越來越多的農民遠離生養他們的土地的時候,作為教育人,我們更要培養鄉村孩子對土地和鄉村的感情。
說起文化,覃塘區還有一個讓人津津樂道的“標配”:全區所有中小學的大門都是新的,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獨特徽標。這些徽標全部由學校師生設計完成,沒有一所學校花錢請廣告公司幫忙設計。
“3年多來,覃塘區中小學校投入校園文化建設經費5000多萬元。目前,學校的環境建設、綠化工程科學規劃,精心設計,巧妙安排,學校整體布局動靜相宜,有機協調,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三區’分離,呈現出全區城鄉靚麗建筑在校園、美麗環境是校園的格局。”覃塘區副區長、宣傳部長胡強介紹說,該區的許多學校形成了自己的校園特色,如覃塘鎮三中建造了百米文化長廊,覃塘中心小學設置了德育宣傳墻,三里鎮一中、石卡鎮一中因地制宜,建成花園式學校等。
“覃塘教育這幾年能夠迅速發展,離不開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一系列的優先決策、優先安排、優先保障和全員參與,讓我們的‘底部攻堅’行動發揮了應有的作用。”曾偉杰激動地說。
覃塘區委、區政府領導也做了很好的表率。這兩年,每逢節日慰問,覃塘區委書記李建鋒很少再去好學校,而是到位置偏遠、基礎薄弱的學校去。“只有我們把那些偏遠薄弱的學校也辦好了,才是真正的均衡。”采訪時,李建鋒特別強調,推進義務教育均衡,不能做表面文章,因為做教育不能追求吹糠見米、立竿見影的效果,教育是謀未來的事情,要一件一件事情地做好,打好基礎。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貴港市 廣西 師生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甘肅軌道|甘肅技校|甘肅職校|甘肅培訓|蘭州地鐵|蘭州技校|蘭州職校|蘭州培訓|蘭州鐵道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甘肅地鐵專業|蘭州鐵路 軌道|蘭州鐵路乘務|蘭州軌道交通|蘭州乘務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學校|高薪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