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制造業重鎮,江蘇昆山市在產業升級、勞動力成本上升、節能減排倒逼下,前不久“機器換人”計劃項目正式啟動。昆山市經信委深入全市100多家制造業企業進行調研,半數以上準備著手“機器換人”項目。其中,外資企業和中外合資企業此類需求占比95.08%,降低人力成本和提高產品質量成為主因。
在富士康科技集團位于昆山吳淞江園區的車間里,一排排機械手忙碌著。“員工人數從高峰時期的8萬多人下降到目前的4萬人,產值卻增加了近一倍。”富士康科技集團副總經理楊明介紹,機器人24小時不間斷工作,1臺相當于3個人力。去年,富士康采用自主研發的多功能機械手2000余臺,實現直接經濟效益3億元。
“機器換人”在東部沿海地區方興未艾,成為企業提高效益、政府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不約而同的選擇。江蘇淮安淮鑫棉紡織有限公司細紗車間里沒有人頭攢動,只有一排排整齊的“絲餅”匯成白色海洋飛快轉動。公司副總經理高云根說,過去每生產萬錠紗需要140人,如今只要39人。工人減少近3/4,產值卻增加10多倍。
在年外銷30萬只汽車輪轂、產值1億元的康翔鋁業(泰州)有限公司內,生產線上只有零星幾位員工在操控電子設備。“現在生產環節員工從最多時600人減至200人。”該公司總經理張博鈞說。
這種場景在浙江、廣東等傳統制造業大省同樣上演。據統計,自2014年9月至今年9月底,廣東東莞申報“機器換人”專項資金的622個有效項目總投資達53.2億元,申報項目數量遠超過去10年技改資助項目的數量總和;在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已實施和正在實施“機器換人”項目的規模以上企業有250余家,占全區481家規模以上企業的52%。
機器人沖擊職業教育?
“機器換人”導致企業用工數量減少、就業難加劇,似乎是顯而易見的結果,而作為產業工人的主要提供方,職業教育也將面臨困境。
“事實上,招工難一直困擾昆山企業,采取‘機器換人’,是企業化解用工難題、增效減員的現實選擇。”昆山市委書記徐惠民說。
昆山三一重機有限公司從去年開始就將焊接作業從人工換成了自動化機械臂。“使用機器人也是被逼的,熟練工人難找,是制造業面臨的最大發展瓶頸。”三一重機總裁助理柳洪文介紹,工程機械行業訂單主要集中在上半年,每年1月到5月要完成全年一半以上的銷售量,到6月份則進入淡季。行業特性導致生產高峰期人工不足,低谷期工作量又不滿。“最佳的解決方式便是實現生產自動化,用機器來取代人力。”
東莞市經信局局長葉葆華稱,機器替換的更多是生產效率低、工作較為辛苦且具備一定危險性的崗位,這些崗位也是新生代務工人員所不愿做的。根據該局走訪調研的情況看,參與申報“機器換人”的企業中,有75%左右的企業用工沒有減少,有些企業在大力增加招引機器人操作人才的情況下,用工甚至不減反增,只有約25%的企業的用工數量有所減少。
“換掉了一批人,就得有另一批人補上。”長江學者、經濟學教授劉志彪認為,“機器換人”一方面反映了市場對低端勞動力需求的大幅度減少,另一方面反映了技術工人、專業技術人員等明顯緊缺,凸顯出就業結構性矛盾。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大勢 職業教育 機器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甘肅軌道|甘肅技校|甘肅職校|甘肅培訓|蘭州地鐵|蘭州技校|蘭州職校|蘭州培訓|蘭州鐵道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甘肅地鐵專業|蘭州鐵路 軌道|蘭州鐵路乘務|蘭州軌道交通|蘭州乘務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專業學校|蘭州高鐵學校|高薪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