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當前,在“轉不轉”的問題上,地方本科高校大多已無異議,因為“招生難、就業難”的雙重壓力,正在倒逼高校作出調整。但在“向哪里轉”“如何轉”等諸多問題上,還遠未達成廣泛共識。一個讓人困惑的問題是:轉型之后,地方本科高校到底是在辦職教,還是在辦高教?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對“向應用型轉變”有全面理解。要全面理解“應用型”的新要求,還是要回到解決“招生難、就業難”的雙重困境上來。換而言之,判斷一個地方本科高校是否真轉型,最簡單的標準就是看其是否真正脫困。
轉型首在調整辦學定位
高校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的脫節,是造成一些地方本科高校就業難的主要原因。以重慶為例,電子信息領域作為地方支柱產業,用人需求缺口在20萬人以上,但重慶市屬高校中,經、管、文、法、藝五大專業培養規模占比卻高達55%。重慶本科高校中,英語專業開設高校有21所,在校生達2.6萬人,占在校生總數的6.5%。
究其原因,這與我國地方本科大學的發展歷史不無關系。特別是新建本科院校,大多在上世紀末由高等專科學校升格而來,辦本科的歷史并不長。加上擴招的主體在地方大學,經、管、文、法、藝等又成為擴招專業的主體,因此造成了今日之困境。在新的發展環境下,地方本科大學明顯表現出學科專業設置不夠合理、教師隊伍素質不夠匹配、人才培養模式不適應、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不相協調等病癥。
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更為重要的是辦學定位和發展目標的調整。毋庸諱言,我國高校發展大多有一種路徑依賴:單科性學院想升格為多科性大學,“211”大學想成為“985”,最后大家都想成為北大清華。且不說國家資源能不能辦那么多的北大、清華,對于任何一個國家而言,也沒有那個必要。以擁有世界一流大學最多的美國為例,在3600余所高校中,研究型大學也是少數,絕大多數還是科研教學型或教學型大學,僅兩年制社區學院就占55%。
美國大學的這種構成,其實和其國家對人才的需求是一致的。據統計,發達國家人才需求的結構比例為:從事科學研究的拔尖人才約占5%,從事設計研發的專門人才約占30%,從事生產、管理、服務等基層生產一線工作的專業人才約占65%。作為一個正處于經濟社會發展快速上升期的大國,我國對于各類人才需求的比例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對基層生產一線需求的比例應該大致相當。因此,調整地方本科大學的辦學方向,已是迫在眉睫。
轉型重在確立就業導向
一些持反對意見的人認為,拿就業率來“強迫”地方本科高校轉型,是一種短視行為。因為大學的任務是教育人,就業應該是政府抓的事情。應該說,對轉型的這種認識是片面的,甚至是有害的。
今天地方本科高校的轉型,其實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有研究表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歐洲人均GDP在2300美元至6500美元之間,城鎮化率不斷提高,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生活方式的變革,客觀上要求高校的人才培養結構隨之改變,由此出現了一個新的大學類型——應用科學大學。我國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歐洲當年的水平上。
就業首先是地方政府的事,當然沒有錯。但是,地方政府作為大學的舉辦者和出資人,要求地方本科大學辦學方向作出調整,確定“地方性、應用型”的辦學定位,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適用的人才,也在情理之中。
就業導向一旦確立,地方本科大學的學科專業結構、師資素質水平、人才培養模式等等,都將隨之改變。可以說,這樣才真正是從“圍繞學校資源辦學”到“圍繞學生辦學”的轉變。
轉型不必糾結于職教高教
自從2014年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以來,圍繞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社會上出現了各種聲音,有的理解為600多所新建本科高校都將轉為本科職教,有的解讀為高職院校將面臨生存危機,一度造成認識上的混亂。(下轉第八版)
實事求是地說,引導部分地方高校轉型,理論上還存在諸多需要建樹的空間。在10余年的辦學探索中,許多地方本科高校的成功辦學經驗,也值得我們去總結。實踐走在理論的前頭,是當前地方高校轉型的現實處境。
中山大學原校長黃達人卸任后走訪了20余所高職院校,認為職業教育有三大特征:一是師資上,強調“雙師型”;二是就業上,強調持證上崗;三是教學上,強調基礎與實踐結合。按照這個標準,許多普通高校甚至“985”大學也存在有職業教育特征的專業,如臨床醫學專業。也就是說,職業教育的特征,并不僅存在于職業院校。
我國一些老牌本科大學,其實也有不少在培養有職業教育特征的人才。如揚州大學培養的淮揚菜高級廚師,已成為國內外高級餐館的標配。麻省理工學院本科的培養目標,也是具有創新和領軍能力的工程師。因此,有學者認為,我國95%以上的大學本科都應該是“應用型”,應用型大學里可以分為教學型、教學研究型和研究型三類。這與當前大學的研究型、應用型、其他類型的分類方式也有所不同。
從解決當前地方本科大學的困境來看,區分轉型后的地方本科高校屬于高教還是職教,其實意義并不大。并且,在職業教育尚未得到社會充分認可、技術人才的社會地位還沒有真正提高的當下,過分強調“應用型”大學的職業教育特征,反而不利于地方本科的轉型。
引導地方本科高校轉型,是到了走出“身份困惑”,超越“姓職姓高”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