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于網絡
“你是貴州人,還是廣東人?”對“80后”王佳(化名)來說很簡單的問題,她的孩子卻可能已經答不出了。
王佳是2億多農民工的一員。今年2月,國務院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楊志明發布,目前全國農民工總量2.74億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68億人。
中國城鎮化進程已邁過50%關口,這背后,是無數打工青年人生軌跡的變遷。近日法律出版社出版了《中國新工人:文化與命運》一書,講述新工人的故事,反思個體、群體和社會的現實與未來。“票子”、“房子”與“孩子”,這些當下青年普遍關心的問題,在新一代青年農民工眼中,又有著怎樣的解讀?中國青年報記者探訪書中主人公,為你勾勒答案。
“票子”:平均月入2864元,有人希望“買寶馬”
從1998年到2015年,王佳的17年幾乎都在東莞度過。
王佳老家在貴州遵義的農村。初中一畢業,她就瞞著家人,和5個同學一起來東莞打工,一直在東莞各個區鎮間輾轉。
“剛開始什么都不懂,每個月拿250元就很高興了。”剛到東莞的王佳沒有經驗和學歷,等待她的只有低回報的體力活。從1998年到2003年,王佳先后在印刷廠、塑料廠、電子廠工作過,月工資也從最初的250元慢慢升到1500元。
2003年,她用打工攢下的錢遠赴黑龍江學日語,之后又回到了東莞。“因為我對東莞最熟悉,找工作也不再局限于體力活。”她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
現在,她當上了車間小組長,月工資3500元,扣掉住房公積金和社保之后,還能剩下約3200元。
王佳的收入沒有“拖后腿”。據國務院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今年2月發布數據,外出農民工月平均收入2864元。和她相比,離開老家河南、到江蘇打工的張占波,則在平均線上下“掙扎”。
這個生于1983年、曾在礦山拿3000元月薪的青年,現在在蘇州的電器廠拿1900元月薪。他租的房間約7平方米,月租金260元。“感覺一個月存上200元就不錯了,壓力太大了。”
“相對于這樣的收入水平,80后和90后的打工者的消費欲望,是非常高的。”長期研究打工者群體的NGO“北京工友之家文化發展中心”志愿者、《中國新工人:文化與命運》作者呂途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
她印象最深的是張占波的夢想:“別人開寶馬,我們也可以努力有錢去開寶馬。我說不上來怎么樣才能掙到錢開寶馬,但是我覺得有可能。”
“他不吃不喝幾十年,也不一定能買上寶馬車。為什么一份更高的工資不是夢想?為什么建設一個健康的家庭不是夢想?”呂途分析,“對青年一代打工者來說,寶馬可能代表的不只是一輛汽車,還代表了成功、地位、品味乃至社會認同等等符號。在他們中的一部分人眼里,消費已經不止是為了滿足需求,還是為了滿足面子、攀比的欲望。”
房子:城里買房“付不起”,老家建房“住不上”?
“成家”,是蘇浩民最心心念念的事,也是他現在面臨的最大困難。
蘇浩民來自湖南新化縣,現在蘇州的一家模具廠打工。在此之前,他先后在東莞、深圳、北京工作過。離開北京時,他和當時的女友分手。
“結不了婚讓我很苦惱。”蘇浩民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我將來想回老家生活,但是在蘇州和老家都還沒找到合適的對象。”
他認為打工過的這些城市只適合工作,不適合生活。“因為房價太高,買不起房子。”
面對大城市的高房價,蘇浩民的選擇和成百上千的青年打工者一樣—在老家建房。2014年,他用自己多年攢的錢、父親的資助,加上借外債,蓋起了新房。“這是我這些年來最大的成就。”從此,他的工資要用來為房還債。
呂途分析,對于正在存錢蓋房的打工者來說,其他的消費都要被壓到最低。“雖然有的工友的月結余比例比較高,但是他或她一旦蓋房,就立刻進入負債狀況。”
呂途認為,這種“打工者在老家買房、自己長期漂泊在外”的現狀相當常見,是一種“加和為零”的游戲:“當房子和居住地長期分離的時候,房子存在的意義大打折扣。城鎮化在大步推進,在農村蓋房子的人后悔了,在鎮上買房的人又趕不上時代的發展了,想在縣上買,卻已經買不起了,一輩子辛苦掙錢,就是為了買跟不上時代步伐的房子?”
一些“80后”青年打工者告訴記者,傳統上,買房子是為養老,但是,因為自己的子女將來必定不會在老家謀生,等老了以后,也許仍會面臨“無法養老”的問題。
對于回老家之后的生活,蘇浩民還沒有明確的規劃。“如果40歲之前能回去,就在老家找點別的事做;如果50歲才回去,就打算學一門手藝,用手藝謀生吧。”
買房問題,也折射著部分青年打工者的消費觀。
呂途認識一位“90后”打工者小尹,他在一家汽車制造廠工作,工資一個月2000元左右。他在網上申請搖號,入住了重慶市政府提供的廉租房小區,租金加水電費合計約每月600元。
呂途曾去過他家里參觀:“印象很不錯,約30平方米。廚房和廁所都是原本就裝修好的,他自己買了家具、裝了木地板,花了2萬多元。”
按照政策,租滿5年后,小尹就可以購買這間房。在旁人眼中的“幸運”,卻被這名“90后”棄如敝履。“我問他:‘將來是否會把這個房子買下來?’他很吃驚地看著我說:‘我如果買房子就表示我要結婚了,我怎么可能滿意這樣的房子?別人都住別墅了,我卻住廉租房。太沒有面子了。’”呂途回憶。
孩子:缺少“家庭生活”的一群
每近年關,當今青年一代在網絡上宣泄“過年回家遭長輩逼婚”帶來的苦惱,已成為一種社會現象。王佳的上一任丈夫和孩子,就都是“逼婚”帶來的。
2007年時,她26歲,“家里人已經非常著急我的婚姻大事了”。2008年,經朋友介紹,她和上一任丈夫開始了用短信、電話撐起的“異地相親”。
2個月后,介紹人就帶男方去見了王佳的父母。王佳的回憶是:“大家都覺得可以。我父母說我們年齡也差不多,兩家離得也不是很遠,回雙方家庭都蠻方便的。”但直到此時,兩人還沒見過面,甚至都沒視頻聊過天。
在雙方家庭的催促下,他們于2008年10月“閃婚”,很快有了孩子。但王佳長期工作在東莞,丈夫在遵義市里工作,孩子成了農村留守兒童。生活在三地的他們,組成了“沒有家庭生活的家庭”。
王佳對此很苦惱,又無法放棄城市的打工生活:“當時如果我回去帶小孩,只靠老公不到2000元的工資,也就夠房租、水電和基本生活費,再過三年五載,還是沒錢。如果有一天生病住院,幾千元的押金都拿不出來。”
她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最終,自己還是選擇了離婚,留在城市。現在,她也組建了新的家庭,夫妻兩人都在東莞打工。
對于王佳這樣的青年打工者遭遇的“逼婚”問題,呂途認為:“青年一代的外出打工者,在多大程度會屈從于父母‘以愛的名義’的強迫,不取決于子女對父母的愛有多深,而是取決于青年對自己未來定位的認識。”
她分析:“如果農村青年未來的定位在城市,那么戀愛、結婚對象是否來自同村或者鄰村,就不那么重要了。青年打工者屈從于父母的強迫,大多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未來,沒有把握和自信。當自己都很迷茫時,聽了父母的話,至少可以避免自己的錯誤決策可能帶來的責備,避免失去父母和老家這個‘最后的庇護所’。”
王佳現在確定,自己要在東莞定居。“這里工作機會多,生活方便。老家各方面都不如東莞,回去之后,一切都要從頭開始。”
2014年,再婚的她有了孩子。但夫妻倆沒有把孩子留在身邊,而是送回了丈夫的老家。孩子成了一個新的“留守幼童”,由爺爺奶奶照顧。
“如果將來條件允許,肯定要把孩子接到身邊。”這是千千萬萬個王佳的夢想。但是,已被父母帶到城市的打工者子女—“00后”們,會比留守兒童更幸福嗎?
2014年,呂途對北京一所農民工子弟學校—皮村同心實驗學校5年級的學生做了社會調查。在學生的煩惱中,父母的原因占到19%,比例最高。調查問卷的字里行間,彰顯著青年農民工初為父母的諸多壓力。學生們的原話有:“爸爸媽媽脾氣不好”,“我讓爸爸戒煙,他戒了又抽”,“妹妹的病一天好、一天不好,媽媽的心情也一天好、一天壞”……
戶籍:外地青年是“過客”嗎
“來北京有十幾年了,一直沒再離開過。”出生在遼寧本溪的姜國良,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
1992年,姜國良就離開家外出打工。最初,他跟著家鄉的劇團四處奔波,去過西藏、青海、新疆等地。2000年,他來到北京,加入了“工友之家”,一直工作至今。
姜國良有兩個兒子。“我不是重視物質的人,未來最大的困難就是孩子的教育,將來考中學,非京籍的孩子會面臨種種困難。”
他也在未雨綢繆,一方面想給孩子入北京電子戶籍,另一方面也在打聽老家的學校。“如果真的不太合適,孩子可能要回老家上學,這也是沒辦法的。”
在京十幾年,姜國良依然不認為自己已經在北京扎下了根。“這個城市太大,我的性格比較適合小鄉鎮里安逸的生活。未來是不是會回家,我也說不好。”
同樣的心態,出現在1300多公里以外的王海軍身上。
1988年出生于山東農村的他,已經在一家江蘇的德資企業站穩了腳跟。2014年,他在打工的城市付了房子首付,今年準備和女友結婚。“我個人最大的成就,就是這幾年沒有像好多人一樣‘吃家里的’。我自己努力攢出了首付,這是親手勞動所得,我很滿足。”他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
但他依然沒信心從此留在打工的城市。“家鄉的親人、朋友,都離蘇州太遠。雖然自己在這里工作,但朋友圈子還是比較單調的。將來小孩上學,戶口問題也很麻煩。現在已經沒有信心說,未來幾十年一定都在這里。”
呂途分析,“過客心態”是打工群體最顯著的心理特征之一。她曾家訪過一對在廣州番禺新橋村的打工者夫妻:“他們已經在番禺住了十多年,兩個兒子都是在這里出生的。但家里面除了兩張并在一起的雙人床,沒有任何家具,所有的東西,都放在各種紙殼箱里。”
“從農村到城市,青年打工者的生活、思想、消費方式都發生了變化。他們適應了城市和打工生活之后,下一步就是實現在城市發展的夢想。待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農村,目前,他們還迷茫在城鄉之間。”
“也許大家認為,打工者本來就是過客,這不完全符合事實。”這名曾去德國探訪土耳其移民的學者說,“從居住地的穩定性來說,打工者傾向于在一個地方落腳的趨勢是明顯的。移民人口總要等到第三代才真正明白:回不去老家了。”
現在,姜國良最大的期待是:“希望我們這群從農村到城市里來的人,能夠生活得更好,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在我們打工的城市,從弱勢群體變為更有影響力、更有自信的群體。”
中國青年報 2014年7月8日,本來生活網聯合零點調查公司在北京發布了中國首份《中國大城市白領“回家吃飯”情況調研》。發布會上,零點調查公司總裁袁岳代表主辦方提出了“7·17回家吃飯”的倡議,號召大家將7月17日定為“回家吃飯日”,提倡當天“不加班、不應酬、回家吃飯”。
該報告從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選取了1042個年齡在18歲~60歲、月收入4000元以上的都市白領,調查了他們回家吃飯的現狀。
大城市白領工作壓力大、應酬多、節奏快,私人時間被嚴重壓縮,回家吃飯變得困難。“工作忙,沒時間”已經成為人們回家吃飯最大的攔路虎。以北京、廣州、深圳三地為例,結果發現,近四成的大城市白領更多是在外解決吃飯問題。其中深圳白領在外吃飯比例達到42.4%,居三城市之首,北京白領35.2%也在外吃飯。
回家吃飯這一中國傳統家庭活動已經被繁忙的都市生活沖淡,女人更顧家的傳統觀念似乎正在改變。有40%的女性白領表示“不愿下廚”。男性白領卻只有32%對下廚不感興趣。在“經常回家吃飯”的人群中,有84%的人會為了健康特別注意飲食。
人們越來越少回家吃飯,引發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例如開銷大和食品安全無法保證。以晚餐為例,49.7%的人在家吃飯開銷低于20元,而只有9.9%的人在外吃飯開銷低于20元,40%在外吃飯的人開銷高達50~100元/餐。
北京青年報(程婕)2014年10月28日訊在中國的外籍打工者可能拿著冠蓋全球的高工資。日前,匯豐銀行公布最新的移民調查報告顯示,約1/4的外籍人士年工資超過了30萬美元。該報告認為,中國是一個快速發展的經濟體,在提供更高報酬的同時,生活成本相對較低。在中國工作有更高的薪水報酬無疑是鼓勵員工接受外派職位的原因之一。
匯豐銀行的這一調查由調查公司YouGov在今年4月和5月之間進行,共有9288人參與。該調查僅針對匯豐銀行離岸銀行客戶開展。該項調查征詢了生活在34個國家或地區的外籍人士的意見,主要關注其在當地的居住體驗、經濟狀況和養育子女三個領域的指標。
報告顯示,在中國,76%在中國的外籍人士到中國后購買能力增加,約1/4的外籍人士年工資超過了30萬美元,這個數字超過了任何國家外籍人士收入的比例。大多數外籍人士去中國是為了尋求更好的事業發展。
在對外籍人士的調查中,中國在經濟狀況領域排名第一,包括收入、財富和可支配收入等因素;在對當地經濟滿意度的調查中,中國也名列前五。在居住體驗指標上,中國排名26位;在養育子女指標上,中國排名第12位。
大部分(85%)居住在中國的外籍人士對其經濟狀況表示滿意,而全球平均數據僅為62%。而且,這一趨勢看起來不會改變,超過半數的人認為中國經濟將持續增長(全球平均數據僅為33%)。
無論是作為企業主還是員工,53%的外籍人士看好在中國有更好的工作機會,而全球平均水平為38%)。有43%的外籍人士稱他們在中國擁有更積極的社交生活(全球平均數據為28%)。
同時,中國的教育投入也受到肯定。近2/3(65%)的外籍父母表示,子女的教育質量得到提升(全球平均數據為46%),而且62%的父母認為不存在子女入學困難(全球平均數據為41%)。
在匯豐的2014年移民最佳目的地排行榜上,新加坡、中國、德國和巴林分列第二至第五名;英國倒數第二,埃及居末位。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在排行榜上分別位居第八和第十位。頗受中國人青睞的美國排名第三十位,在調查中表現不佳。
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也有觀點認為,匯豐此次調查的對象主要是外國公司在中國的高管,所以結論并不一定有很強的代表性。
北京晨報(肖丹)工作后的第一份薪水往往決定了職業生涯的起始高度。前程無憂日前發布了2015大學生起薪行情,雇主給大學畢業生的起薪普遍高于2014年一成以上,“錢”味最濃的金融行業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起薪最高位都超過了萬元。
不同年代
60后月薪86元90后月薪5000元
在眾多的數據中,上世紀80年代畢業(“60后”)的大學生第一個月的收入多數在200元內,最早的一位1982年畢業的大學生說,第一年試用期工資45元,轉正后59元,津貼加上一些稿費,月收入86元,收入遠不及當時所稱的“萬元戶”。但因為稀少而成為真正的“驕子”,參加問卷的“60后”中超一半人在三十年后,在企業中擔任核心職務或者創業有成。
上世紀90年代畢業(“70后”)的大學生的起薪集中在400至2000元,特別是在1996年后平均月薪過千元后,增長加速。
“80后”大學畢業生的第一份月工資在3000元左右維持了數年,但普遍比“70后”的起薪翻倍甚至數倍。以房地產、機械重工行業為代表的民營企業做大,提升了大學生的整體起薪水平,與此同時受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引領校園招聘的跨國企業薪酬增長放緩。
而由“90后”撐起的2013至2015年的畢業生職場上,15個招聘大學畢業生最多的行業、263家較大規模的企業中,本科畢業生的起薪5000元及以上的有219家。一些企業雖然起薪不高,但招聘的崗位主要為銷售類,其起薪實質是底薪,加上業績獎勵也不低。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企業給出的碩士研究生的起薪水平與本科生一致,或者僅多出1000至2000元。
不同行業
金融業最高起薪超萬元
行業之間的大學生的起薪差距并不大,行業內企業的offer水平相差更大。以時下最炙手可熱的電子商務行業為例,本科生(非銷售類)最低為3500元,最高16000元,一年16個月薪水。
金融行業“錢”味最濃,2015年本科和碩士的起薪最高位都超過了萬元,碩士畢業生的月薪最高位達到17000元,多半是任職產品開發和行業研究類工作,并且3至5年后就有可能年薪過百萬。起薪在5000元以下的企業不到10%,而且低于5000元月薪大多是銷售類職位,有高額的提成。房地產/工程建筑業也是如此,工程專業的畢業生起薪最高,碩士生和本科生在土木建筑工程師等技術崗位方面薪資略有區別,但差距不是很大,主要在8000至10000元,但工作強度較大。策劃、管理類崗位一般需要本科或以上學歷,上市、知名公司給出的月薪多半在5000元上下。
北京青年報 觀察動機:招拉面師月薪12000元;招公交司機月薪8000元;搬運工月薪8000元;拌涼菜師傅,月薪6000元,每周還休息4天;更不用提耳熟能詳的月嫂、速遞員動輒過萬的收入……北京青年報記者調查發現,今年北京很多行業的藍領勞動者工資,早已超出普通白領的工資。
案例
公交司機招聘月薪8000元
市民張女士近日在乘坐電車時,發現在司機座位后方貼有一則月薪8000元招聘司機的廣告,這讓她很吃驚:“公交司機一直都被認為薪水不高,現在也能拿到8000元的月薪了?!”北京青年報記者隨后致電該電車公司辦公室,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公交車司機的基本薪酬在四五千元左右,個別班組如夜班司機,或者經常加班的司機,薪酬水平也有可能達到七八千元。
小張(化名)在家樂福超市涼菜窗口工作已經6年多了,從每天早上6點半到崗準備當天需要的涼菜,在8點半開門前完成清洗、切菜、分類等準備工作。隨后按照顧客的需求搭配出20多種涼菜,10余種配料調制口味,小張說對這份工作他已經很嫻熟,而今年最讓他期待的是,工資要比去年翻番。
“去年工資從3000元漲到3500元,今年已經說好漲到6000元。因為我已經是師傅級了,這些調料都是我們自己的秘方。”對于每月6000元,休息4天的待遇,小張覺得還算滿意,他說:“如果超市再不給我加薪,我就到別的餐館做,一樣能拿到這么多薪水。”
調查
招聘信息很多藍領薪水超白領
北青報記者再一仔細查詢,原來一些看似偏低端化的藍領職位,待遇并不低的不在少數。
在趕集網招聘頻道上,隨便打開一個行業都能發現薪酬水平已經比兩年前翻了幾倍。
在廚師崗位中,待遇水平基本在5000至8000元(稅后,下同),四星級酒店的總廚月薪能到2萬至3萬元。
此外,像寫字樓里的保潔員,行業薪酬水平在2500元至3500元左右,更為特殊的高空保潔工種蜘蛛人,日薪在400元至500元。一家保潔公司的宋經理告訴北青報記者,通常給一座大廈清洗外墻要15天左右,持有高空作業證的蜘蛛人工作時間8小時,另外還有每天70-80元的高溫補貼和保險等待遇,算下來每月薪水一般可拿到12000至15000元。
還有同樣靠手藝吃飯的焊工,月薪為5000元至7500元,搬運工月薪6000元至8000元。在安保行業,特別招聘退伍軍人的保鏢行業,業內的薪酬水平穩定在一萬多元,即便是一般的保安人員月薪也有3000至5000元。而近年來新興的淘寶客服,因有在家辦公的優勢,月薪至少3000元至5000元左右。
藍領月薪官方指導價去年大幅上漲
在日前由市人力社保局剛剛發布的2014年度90個職位工資指導價位中,這種趨勢也得到了印證:北青報記者留意到,包括發電運行值班人員、儲運人員、西式面點師、鑄造工等36個藍領崗位綜合價位的年平均工資均達到5萬元以上,都比上一年有較大幅度增長;而像發電運行值班人員,其年平均指導價位達到了102959元,即指導月薪為8580元,較去年的5569元增加了一倍以上。
探因
三大原因讓藍領工資暴增
市人力社保局相關負責人指出,一線服務崗位薪酬躥升迅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場供需結構性矛盾,“像包括餐飲服務業、居家服務業等在內是招用一線服務崗位的大戶,近兩年如果不給出高工資,北京的生活成本如此之高,求職者還不如轉而去津冀就業。”
為什么相對低端的職位能拿到高薪呢?趕集網高級產品經理王曉紅進一步剖析,仔細研究這些高薪的低端職位,無外乎幾種情況:一是職位“聲譽”并不好,比如送快遞的通常與汗臭相連吧?二是都很辛苦,“像你提到的電力運行值班人員,肯定至少得值夜班吧?”三是有一技之長,“拉面師傅12000元,是帶著配方的,不然肯定不會給這么高!”
王曉紅強調,這種低職高薪的趨勢肯定是未來的發展方向,“美劇里的水管工都很受歡迎,屬于中產階層。就是要給辛苦的工作以相對較高的報酬,腦力體力之間因為社會分工不同造成的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這也是一種社會進步的表現。”
某大型咨詢公司合伙人何先生則指出,這種低職高薪現象對于企業的好處在于,會刺激企業注重技術創新以達到減員增效的目的,而不再安然躺在低人工成本的運營中。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