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一項統計顯示,中國2.25億第二產業就業人員中,技能勞動者總量為1.19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約3117萬人,且嚴重缺乏,僅制造業高級技工缺口就達400余萬人。雖然社會所提供的就業崗位越來越多,但仍有很多大學生難就業,中國社會學會副會長石英認為,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大學生就業結構的失衡。比如,即使只有100萬大學畢業生,有500萬人的崗位需求,如果這些學生不能適應崗位以及市場需求,依然會面臨就業難的問題。我國高校在近十年的擴招過程中,過分注重學術型人才的培養,忽視了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引起了嚴重的就業結構失衡,教育部門以及社會各界應深刻反思。
辦好職業教育,我們需要從對內和對外兩個層面上共同努力。
要吸引社會力量,特別是企業舉辦職業教育。目前,職業學校的基本管理體制是政府主導下的“政府-學校”模式,難以應對企業需求和市場變化,不利于調動企業和社會積極性,不利于將社會需求轉化為發展動力。政府要從直接管理學校、舉辦教育中走出來,想辦法創造、刺激社會職業教育需求。建立企業參與制度,推動企業依法舉辦或參與舉辦職業教育。促進校企合作服務地方經濟。職業院校需要主動對接本地企業,緊緊圍繞企業需求實行訂單培養定向就業。發揮行業指導作用,構建職業教育行業指導體系,加強行業指導能力建設,分類制定行業指導政策。
應大力改革職業教育體系的內部培養機制。當下及今后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對專業技術型人才的需求量會越來越大,高等教育需要從原來只注重研究型人才培養,向同時注重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以及工程師培養轉變,實行“兩條腿走路”。盡快制定出完整的職業教育規劃,加快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構建中高職一體化辦學模式。對于職業院校招生難和生源素質高低問題,需要從國家戰略的頂層設計出發,提高職業技術學院入學門檻,讓職業教育一視同仁的吸納生源。同時,職業院校也應該從現在起,加大雙師型教師培養力度,并適度提高工資待遇,吸引更多人才進入職業教育領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