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個放羊娃成就的“書香之家”
新華網甘肅頻道消息 “在每個人的生活里,通向成才的路有千萬條。對于他來說,自學成才是一條最有價值的成功之路。”在微博上,一位叫岳鵬的網友如此寫道。岳鵬并不是化名,他所描述的故事亦非虛構,而是來自他的父親岳興文的親身經歷。
家貧難讀書 輟學回家放羊
1958年農歷正月,岳興文出生于榆中北山園子岔鄉一個只有十幾戶人家的堡子山村,7個孩子中他是老小。1966年岳興文只有8歲大,恰好就在這一年,岳興文的父親因病去世。失去父親的家一直顯得風雨飄搖,母親一個人拉扯孩子都十分艱難,更莫說負擔岳興文每學期5角錢的學費。上完5年級,岳興文主動跟母親提出輟學回生產隊放羊。“說輟學的事之前,我在心里猶豫了很久,每次話到嘴邊就哽咽了,眼淚吧嗒吧嗒往下掉,因為我真的特別愛學習,成績也很好,可是家里窮沒辦法。后來,看到和我同齡的伙伴一個個去上學,心里很難受”岳興文說。
筆耕不輟 稿件終于見報
1976年,岳興文的人生出現重大轉折,那時候他開始寫稿子向報社、廣播電臺不斷投稿,雖然一年多一篇稿子都沒發,可是正是因為這些堅持才讓他有了后來的成就。1980年7月12日,岳興文在上莊鄉白堡村采寫的《為什么獎勵不能兌現》一稿,在《甘肅日報》頭版刊用。1985年4月,榆中縣廣播站把岳興文從煤礦聘用去當編輯。在榆中縣廣播站工作的3年當中,他每年采編的稿件在省、市優秀新聞稿件評選中獲獎,還被《蘭州晚報》等多家新聞媒體聘為特約記者、特約通訊員。1988年8月,《蘭州晚報》在各縣區成立記者站,岳興文又被招用到記者站工作,站長、記者一肩挑,他白天采訪,晚上經常寫稿到凌晨,每天都有稿件在報紙上見報,有時一天就有兩三篇。
從1980年起,岳興文每年發表的稿件不下200篇,共計寫了350多萬字的新聞稿,現在岳興文家里的陽臺上、儲藏室里都堆滿了各種報紙與雜志,光他個人的獲獎證書就有兩紙箱
站在教室外偷聽上課
在這之前,岳興文一直處于邊打工一邊堅持讀書的狀態,不論他走到哪里,也不管條件多艱苦,他都堅持讀書學習。在那個連飯都吃不飽的年代,還要癡心書本,很多人都笑話岳興文,即便這樣,岳興文依然堅持自學成才,不放棄讀書這條路。
1973年,岳興文在白銀一家工地上抱磚頭,他就把書背到工地上讀。第二年,他在榆中縣水岔溝的煤礦上出苦力,一呆就是三年,這三年里他依然堅持讀書。岳興文是在怎樣堅持讀書的?“有一段時間,我在榆中北山的一個水土保持站工作,白天栽樹,修梯田,晚上我都堅持看書到凌晨,文學方面的、新聞采訪寫作的、初中高中的語文書我都讀,有時候怕影響其他人休息,我就用被子把自己裹起來在里面讀書”。
1974年2月份,剛過完年岳興文就去了榆中縣水電局打井隊工作,當時他15歲,工地上三班倒,岳興文經常上夜班,他就利用白天休息的時間跑到榆中縣第一中學,偷偷站在教室外面聽課。“數學我聽不懂,但是語文、地理、歷史我都聽得很認真”岳興文說。
四口之家 四個書房
2013年,岳興文已經55歲了,他這種堅持讀書的精神不僅僅讓他一個人受益,而且給他的整個家庭帶來了榮耀,一家四口,家里就設了四個書房,藏書2000余冊。2013年8月,岳興文的家被甘肅省委宣傳部、甘肅省新聞出版廣電局評為“書香之家”。2014年4月19日,他代表甘肅27戶“書香之家”在北京參加頒獎典禮,之后和全國的33戶“書香之家”代表一起在北京工商大學參加了“全民讀書一小時”的活動,在留言板上,岳興文寫了8個字:“耕讀為本,忠孝家人”,這是岳興文家的家訓。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甘肅 書香 成就 甘肅秦隴技工學校 軌道運輸專業技術工人 甘肅軌道 甘肅技校 甘肅職校 甘肅培訓 蘭州地鐵 蘭州技校 蘭州職校 蘭州培訓 蘭州鐵道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學校 甘肅地鐵專業 蘭州鐵路軌道 蘭州鐵路乘務 蘭州軌道交通 蘭州乘務專業學校 蘭州高鐵專業學校 蘭州高鐵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