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泉州人發揮愛拼敢贏的精神,從手工作坊起步,大力發展傳統制造業,締造出紡織服裝、鞋業、建材、食品等十多個年產值上千億、百億級的產業集群。然而,隨著后危機時代和經濟新常態的到來,這些規模龐大的泉州制造業,無一例外遭遇產能過剩、銷售不暢、利潤率下滑等“成長的煩惱”。如何突圍?
泉州要加快產業轉型,必須大力推動勞動力市場的供給側改革,加倍重視職業技術教育,盡快培養出大量工匠型人才。近年來,泉州職業教育發展的良好態勢可見一斑,但泉州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與熟練技術工、高端技術人才的真實市場需求相比仍然有較大差距。如:部分職業教育學校過多強調基礎文化教育而忽視技術訓練的情況比較突出,不少畢業生動手和操作能力不強,導致學校培養與企業需求嚴重脫節。要培養“適銷對路”的畢業生,必須增強職業教育的實踐性、針對性與有效性,盡快推廣現代學徒制和訂單培養制,全力推進職業教育學校與企業的深度合作,顯得尤為迫切。
細看泉州制造的產品結構,“中低端扎堆、高端占比過低”的狀況明顯,這一狀況與近年來全球、全國范圍內的消費升級發生了沖突。泉州制造須走向高端。
勞動力是生產要素中最具活躍和最具決定性的要素。一流的產業經濟,必須有一流的勞動力資源;與高端的制造業產品相匹配的,必然是一流的產業工人。審視當前泉州用工市場和產業轉型互相影響的新格局,最核心的矛盾正是勞動力供給的結構性問題。工匠型的高級技術工人連年短缺,正在極大地制約著泉州產業經濟的轉型。泉州傳統制造業要實現自我救贖,重塑工匠精神,鍛造一批具備一流生產技術的工匠,顯得尤為重要。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職業教育 產業 蘭州高鐵學校 蘭州技校 技工學校 中專學校 甘肅技校 職業中專 甘肅軌道交通運輸技工學校 軌道交通學校 鐵路學校 鐵道學校 高鐵學校 甘肅鐵路軌道交通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