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要做改革發展決策方案的建言者、政策效果的評估者、社會輿論的引導者”,這是職業教育研究重心轉變的方向。近年來,重慶市職業教育研究充分發揮認識職業教育規律、促進職業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重要功能,較好地發揮了職業教育新型智庫的作用。
拓展研究組織,注重結合
當今社會,各類信息迅速流通、社會關系日益復雜、社會交往愈加頻繁、各學科交叉滲透不斷加劇,單干式的“就職業教育研究職業教育”,已經無法解決職業教育的許多重大問題和復雜問題,職業教育研究需要轉變組織形式,實現多樣化發展。
專門機構與相關機構結合。重慶市職業教育研究機構打破常規,采取跨層級、跨區域、跨單位等形式,共同組織研究團隊,開展職業教育理論、政策、專業建設與改革等重大課題研究,實現職業教育研究與其他行業的融合滲透。先后與教育部、國務院三峽辦、湖北省政府合作開展了建設“三峽庫區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試驗區”工作及研究,實施了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重大項目“園校互動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改革研究”。特別是“園校互動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改革研究”課題組探索總結的“園校互動”“產教互動”等有效辦學模式,以及“學校和工廠融合、教室和車間融合”等“9個融合”的經驗,在全國產生了積極影響。
個體與團隊結合。組織重慶市內各職業院校各專業的骨干人才,領頭成立各類研究性組織,搭建個體研究與團隊協同攻關的平臺。其中,在中職教學研究方面,已經建立三級教學指導組織,解決教學指導的問題,變個體研究為團隊研究。重慶市教委成立中職教學改革創新工作指導委員會,下設14個課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要分析研究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對本專業知識結構及職業崗位變化和人才需求的影響,提出本專業人才培養的職業道德、知識和技能要求,以及承擔研究本專業培養目標、教學基本要求和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方法,提出專業設置、教學計劃制訂、課程開發建議等相關研究。
轉變研究方式,倡導協作
形勢變、任務變、要求變,研究方式必然變,職業教育研究必須在傳統研究方式的基礎上與時俱進、推陳出新。
與學校和企業協作。重慶職教研究的重點領域,既有宏觀的頂層設計研究,也有中觀的院校發展研究,還有具體的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模式、評價模式及專業建設、課程建設、隊伍建設、實訓基地建設、學生職業指導等方面的微觀研究。其最鮮明的特點是,不搞“書齋式”紙上談兵,無論哪個層次、哪個領域的研究工作,都立足于扎根學校、深入企業、融入實踐。在推動中職學校文化建設研究中,重慶市教科院與渝北職業教育中心、中華職業教育社建立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研究中心,開展以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為核心元素的中職學校文化建設研究。研究人員始終腳踩田野、心接地氣,在實踐中開展研究,在研究中推動實踐。2015年,在重慶市委統戰部、組織部組織的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活動中,市教育系統推薦重慶市教科院研究員譚紹華到重慶斌鑫集團擔任總經理助理,這是科研人員深入解剖企業、觀察社會的難得機會,是轉變科研方式的又一次實踐。
運用大數據搞研究。當前,人類進入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職業教育研究,必須融入信息化的浪潮之中,借力借勢,實現研究手段的更新和研究質量的飛躍。重慶市教科院職成教研究所與重慶市移民局共同實施三峽庫區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質量評價體系研究,其中一項重要的合作成果是建立了優質的網絡教育資源,實現課程網絡教學、視頻教學等共享,提高了教學效果,有效加強和改進了三峽庫區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工作。2013年開展“貴州省中等職業學校中青年教師專業發展保障機制研究”,開發網上調查問卷,面向2000多名教師進行了調查分析;2015年以來開展“中職尚上教育實踐研究”,與無錫眾志合達公司合作開發了基于微信平臺、手機終端的學生調查問卷,面向3萬多名中職學生進行了“上進動機與行動”的調查分析。
近年來,重慶職業教育智庫建設取得突出實效,重慶市教科院職成教研究所2014年被教育部等部門授予全國職業教育先進集體;2014年,教育部開展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獎評選,重慶市獲一等獎2項、二等獎15項。